医院肿瘤科朴素而又ldquo

“我当然希望科室发展越来越好,但我也希望没有肿瘤患者。”谈及对肿瘤科的最终期待,方军的回答朴素而又略显“矛盾”,这又或许是每一位肿瘤医生的梦想。

记者丨邸雅婷

“17年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肿瘤科成立后接诊的第一位患者。

她从安徽省宿松县过来,是一位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患者,皮肤几乎要裂开了……

经过肿瘤科与外科讨论,对该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6期化疗后,肿块明显缩退。经评估,又先后对患者做了乳腺改良根治术、左胸壁、左锁骨上放疗以及后续的内分泌治疗……治疗效果很好,现在患者仍然存活。

这例患者的成功救治给我们科室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大大增强了我们医护人员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信心……”医院副院长张广超回忆道。

医院院长方军

年,医院成立肿瘤科。经过17年的探索与发展,该科室不论是人才,还是技术、设备、管理等,都迈向了新的台阶,医院诊疗的同质化,成为医院的王牌科室。

年以来,该科室连续两届被评为“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医院医院中第一家通过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验收的单位。

01

长远规划,整体部署

医院肿瘤科,从一开始就被寄予了厚望。

早在年,该院已经开始接诊一小部分的肿瘤患者,如少量的胃癌手术、乳腺癌手术以及晚期姑息患者的治疗。但由于人才匮乏、设备落后、辅助检查科室不完善等因素,肿瘤治疗几乎谈不上规范化,绝大多医院就诊。

在张广超看来,“医院当时已经基本启动了肿瘤放化疗,那后续就要对肿瘤学科建设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围绕肿瘤患者的整个生命健康周期治疗进行部署。肿瘤治疗,不是一两个科室就能解决的,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医院副院长张广超

医院的前院长、肿瘤放化疗科教授周云峰,亦是张广超的老师,出于对家乡——黄梅县的情结,也对肿瘤科建设进行了超前筹划。“肿瘤学科建设,要着眼到20年后,设备一定不能落后。”

基于此,年5月,医院购置了一台直线加速器,成为医院第医院。同年年底,肿瘤科正式成立,张广超担任科室主任。

最难的“人”。科室成立之初,总共只有5个医生。张广超是副主任医师,有过专业化的培训,而其余的1名主治医师和3名住院医师,都没有相关的专业培训。因此,人员培训成为第一要事,包括肿瘤放化疗医生、外科医生、影像科及病理科医师等的培训。

一方面,该科室与多个“大三甲”医院建立了互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进行全方位的协作,每周都定期有一位专家来院坐诊指导。另一方面,科室也医院进修学习,前期基本是以1年为周期,进行系统学习。后期根据该科室的实际需求,组织医生带着“目的”进行3个月的进修学习。

周云峰教授工作室落户医院

年,医院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为肿瘤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更添了“一把火”。

方军医院下派至医院的第二任院长,随其一起到来的还有7名专家团队,分别担任各科室的行政主任,下沉周期为3年。负责科室的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科室管理等,而本地医生担任执行主任,听从行政主任的安排。

为充分调动下沉专家的积极性,科室设置了考核办法。其一是科室的三四级手术量是否提高,尤其是四级手术;其二是专家下沉过程中,对科室年轻人的培养是否到位,如带教了什么,培养了几个学生,学生能独立开展什么手术。通过这样的方式,医院“扎根发芽”。

此外,方军还提出了“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县医院想引进一名博士其实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通过聘请的方式,引进5名博士,并成立了名医工作室,定期来院坐诊、查房、带教等。”让患者不出县就能享受到“大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

“通过下沉专家对人才的定向培养,快速提升医疗技术,把更多的患者留在本地,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的初衷”,方军指出。

瑞典进口的全数字直线加速器

设备是支撑。年,医院投资万元购置一台全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机(DSA),并成立介入科;年,继第一台直线加速器之后,该院又投资万元购入了第二台瑞典进口的高能直线加速器,为肿瘤规范化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在科室管理上,该院医院的绩效配置方案对科室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并形成了一套质量控制方案。在打造护理团队方面,除了组医院进修,还邀请了国家知名的护理团队到该院进行“护理形象培训”,以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多措并举,医院肿瘤科每一步走得扎实而坚定,医院的同质化诊疗,除非是特别疑难的病例才会上转。如常规开展肿瘤微创手术、调强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在医院中居于前列。

据黄梅县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年登记的当地肿瘤患者数量为例,其中有例患者在医院完成放化疗。年,该院肿瘤科出院病人数达人次,门诊量达人次左右。

02

上接天线,下起地线

“肿瘤治疗绝不是单一学科就能完成,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年,医院肿瘤科开始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并针对多发肿瘤(肺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等)制定了MDT讨论的多个文件。文件规定每周日下午四点,肿瘤科与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等科室对病例进行MDT讨论,以寻求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形成规范化诊疗流程。

张广超认为,“开展MDT讨论时,大家肯定会有争论,但争论的结果就是越辩越明白。科室对肿瘤治疗从独立无序的状态转变为开放有序的状态,最终获益的还是患者。”

自年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以来,医院的肿瘤科除了有院内MDT,又多了院级远程MDT,这根“天线”为肿瘤科的规范化治疗拉起了保护线。

医院进行MDT远程会诊

据张广超介绍,前段时间,肿瘤科接诊了一位肺部肿瘤患者。该患者在年就被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该院进行化疗。年病情复发,再次接受治疗,之后10年期间病情稳定。而此次复查,发现患者左上肺有一个近4公分的肿块,经肺部穿刺,检测出是腺癌。于是,立即组织MDT讨论,最终考虑为第二个原发肿瘤。

而问题在于,该患者身体多处出现1公分的淋巴结,医院进行远程MDT讨论后,医院做全身的Pet-CT检查,等检查结果出来后,再次进行远程会诊。同时建议眼下暂时不做手术,等病理结果出来后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如果没有MDT医院的指导,可能就直接把手术给做了”,张广超深有感慨,“要进一步规范化肿瘤治疗,会避免一些医疗纠纷,医院的信任度。”

随着治疗水平的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也逐步延长,对此,医院连接起“地线”——将晚期姑息患者下转给医共体单位进行后续治疗。

专家指导并查阅病例

除了日常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