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面,找找自己镇哦!
河南、安徽怼起来了!
还是以和为贵吧
不管你是安徽的
还是河南的
都先息怒
一怒之下的发言往往是不理智的
会伤害太多的毫不相干的人
你的言论将会被作为起诉的证据
小编翻查消息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
点击下面红色标题看看吧
《一言难尽的安徽人》
也许河南、安徽都有心灵的伤疤
那个河南老乡不小心碰到了安徽老乡的伤疤
大家转发一下
让那些发视频的社会人看看
都自我反省一下
相互之间道个歉
从此化干戈为玉帛
我们两省不骂不相知
别再让其他省笑话咱们啦
附:《一言难尽的安徽人》
来源:西风带-12-19
作者西门
“你是哪里人?”相信这在北上广深生活的人,被问到过的非常多的一句话。
经过几十年的推广,普通话渐渐占领了几乎所有的一二线城市,方言已日渐式微。当所有的人都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来沟通时,已经很难从口音去判断一个人的来历。而从问一句“你是哪里人”切入,总是一个永远不会错的套近乎方式,说不定找到老乡就更加皆大欢喜了。
可是在深圳,每每我回答一句“我是安徽人”时,大多从对方的表情和语言中感受到的都是“安徽在哪?安徽是什么地方?”之类的疑惑。
没错,因为安徽离深圳实在是太远了。对上海人来说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安徽人,在深圳大多数人的眼中是神秘的所在。
如果碰巧问话的也是安徽人或者安徽邻近省,得到就是另一种回应了:“啊,我也是啊,我们是老乡”,或者“我离你好近啊”诸如此类……可是我想说:我离河南、湖北都真的好远好远啊。
几年前,曾经有一个同事专门过来找我认老乡,说是看到公司通讯录,没几个安徽人。然后当我知道他是萧县人时,只能客套几句,因为实在不知道如何回报他的热情了。
那是因为,安徽的地方差异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这些年来,听到了太多“你们安徽人应该会唱黄梅戏”、“安徽人也是吃面条的吧”、“安徽肯定有暖气不会很冷”……之类的让我无言以对的问题。
是时候该解释一下安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了。
安徽这个名称其实清初顺治年间才出现,取境内安庆和徽州(今黄山市境内)两府首字,到康熙时由江南省分割而建。
安徽之所以会那样一言难尽,因为它是整个中国的汉族聚居区里(除了少数民族聚居省以外),地方差异最大的省份了(同等极别的也只有江苏了),不仅仅有南北差异,连东西都差异不小。
皖北
众所周知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是秦岭-淮河,而淮河正是穿过安徽北部。淮北、毫州、宿州、阜阳等城市都位于安徽的淮河以北,属于历史上的中原地带,也是老子、庄子、张良、曹操、华佗等古代名人的故乡。
网上流传的皖北人眼中的安徽地图
这些被称为皖北的地方靠近河南,和多山的皖南不同,皖北是平原地区,少了山山水水的分隔,整个大的区域方言基本保持一致。这里的人们具有明显的北方人特征,长相高大,性格爽快、嗓门较大、民风彪悍、爱喝白酒,在安徽人的饭桌上经常能听到一句俗语:阜阳的麻雀都能喝三两!这就是外地人对皖北人酒量的理解。
皖北人民说的方言属于北方语系中的中原官话,外地人是听不出皖北话和河南话的差别的,“管不管=好不好”、“俺家=我家”、“不赖=不错”、“得劲=舒服”等等;吃的是馒头、饺子、面疙瘩等纯面食,我一个阜阳的同学曾说过她18岁离家之前,家人总共只蒸过两回米饭;这里的环境风物也是北方的,如果你从南京坐火车去北京,列车一过淮河,看到的景象就是一望无际,苍茫雄浑了。
淮北市因为盛产煤矿,成了安徽唯一一个全市通暖气的地方,曾经令人羡慕不已。而其它城市即使相同纬度也没有如此的待遇了,更不要说淮南江南地区了。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等原因,这里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大批原先务农的人们从这里涌向全国各地,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上海和江浙。在没有高铁的时代,皖北最大的城市——阜阳,就以火车站的人流极其拥挤而著称。
经济发展的不均、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再加上观念上的不同,导致很多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有,如此庞大的人口里自然有些坑蒙拐骗、作奸犯科之人,还有许多以乞讨为生。这就是为什么在上海、江浙一带安徽人的名声并不好的原因。
只是我的皖北同学均是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之人。给某地方所有的人扣上一顶帽子再大开地图炮,未免太过偏驳。
记得曾经在一个群里贴过一段西北的视频,配上了“好荒凉”的文字(荒凉只是地理概念啊,天苍苍野茫茫也是美不胜收好不好!),立刻有当地人骂“我们这里可发达了,哪像你们安徽人全是骗子”……这样的人也是够了。
江淮之间
淮河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区分,一条河的两岸也不会那样泾渭分明。诚然淮河北岸已是一马平川,一派北国气象;而真正过了长江、起码也是靠近长江北岸时,才能感受到河网密布、杨柳依依的江南风情。而这淮河和长江之间大片的土地,我们把它称作“江淮之间”,这是一片真正的由北到南的过渡地带。
网友制作的“合肥人眼中的安徽地图”
这里的语言也分几种,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并存的地带。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等地说的还是中原官话,其它地区基本是说江淮官话的。只是这里的江淮官话和江南地区相比,也多了几分北方气息。江南人喜欢把所有的江北人叫作“侉子”,类似于广东人喜欢把除了两广人以外所有的人叫“北方人”一样。仅仅相距公里,合肥人就成了芜湖人口中的“侉子”。不过在以前,合肥到芜湖的确是交通十分不便,只能坐汽车,还需要轮渡过江,这种曾经的遥远也造成了传承下来的认知上的根深蒂固。
江淮之间重要的城市除了省会合肥,还有淮河南岸的淮南和蚌埠。“两淮一埠”人民有着共同的方言、相似的气质,曾是安徽民风彪悍的代表地区。据说在十几年前,火车快经过这些地区之时,列车员都会提醒乘客加强注意。
淮南在安徽人眼中,是省内唯一一个盛产美女的北方城市——比如十分符合中国中老年人传统审美的央视名主持周涛就是淮南美女的代表;而淮南留给外地人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每个城市都有的“淮南牛肉汤”了吧。
合肥的西边是六安,有着婉延的大别山脉。大别山作为安徽和湖北的分界线,有大部分在六安和安庆境内。大别山给人们的印象除了名茶“六安瓜片”就是山里的落后和贫穷了,六安境内的金寨县是著名的将军县也是著名的贫困县,曾经全国知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就来自金寨大别山中。在我上学的年代,还流传着当地一家人穿一条裤子的辛酸故事。
合肥的南边是巢湖,曾经也是地级市,如今已经划归到合肥。巢湖因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而得名,在近代史上出了三位赫赫有名的将军,他们是张治中、李克农、冯玉祥。
再往东就是滁州,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闻名天下。下辖有靠近蚌埠深具北方气息的凤阳、定远、明光,这些地区还属于林语堂划出的“中国古代开国帝王产区”圈圈内,凤阳也是因为出了个朱皇帝而闻名。其它地区如滁州市、来安、全椒、天长因为靠近苏中,口音和江苏极其相似,连我都不太能分辨不出滁州市、来安县方言和南京话的区别。而天长应该是最不像安徽的安徽城市了,从地图上看感觉是无端端从扬州挖了一块划给了安徽,那里的人讲的是扬州话,爱吃茨实,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安徽人。
沿江及江南
长江在安徽境内是西南到东北的走向,特别是在芜湖的天门山开始转了一个大弯,从芜湖到南京几乎是纯南北走向。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描写了此处的地理特征。正因如此,才有所谓的“江东”一说,项羽在长江北岸的和县“无颜见江东父母”而自吻。
沿长江自西而东,除了最西边的安庆市和池州的方言略有不同(我总觉得安庆话有些西南官话的影子),其它地区城市的方言都极为相似(此方言地带一直向东延伸到江苏镇江)。
安庆是我待过九年的地方,作为安徽曾经的首府和省名由来之一,和徽州地区一样,是安徽最具文化气息的区域了。这里出过的文化人数不胜数,清朝就有父子宰相、桐城派、篆刻大师邓石如、京剧祖师程长庚;民国更有陈独秀、朱湘、赵朴初、张恨水、章伯均、朱光潜、严凤英等等。
安庆还有个城市名片——黄梅戏,这是从湖北黄梅传过来,在安庆发扬光大的民间戏曲。不过始终都觉得黄梅戏还是演绎民间小调最生活最动听,比如夫妻观灯、打猪草之类的。中国的戏曲除了昆曲能称得上高雅,其它也都是民间艺人的产物。不是什么戏曲都阳春白雪的,即使现在被推崇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经过文人墨客的加工之后,使有些剧目勉强沾上了一点高雅的边而已。所以,黄梅戏为什么非要挤上高雅之堂呢?反而不好听了。
同时,安庆还是个不错的旅游目的地,景色怡人,自然、人文什么也不缺,相邻的池州也是处处美景。只是自从省会北迁,安庆似乎就渐渐没落,在沿江城市中也算发展比较滞后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安庆人和石化厂几十年的纠葛争斗,都同样令人婉惜。
铜陵是很老很老的矿区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安徽只有一条铁路,就是宁铜铁路。早在三十年代,芜湖到南京就已经通了火车,70年代初期延伸到铜陵,用来运送铜陵的矿产。只是连安徽人都很少知道,几十年前,在这片矿区之下散步着数个劳改农场。如今的荒山野岭、一湾碧水之下也许就藏着那个大时代的悲剧。
芜湖、马鞍山、宣城,这些皖东城市,历史上属于“吴头楚尾”,吴楚两种文化的交汇地;在加上这里是丘陵地带、湖网密布,古代一直交通不便,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也是多种多样。市区和大点的城镇一般说江淮官话,农村地区很多说的是吴语。隔着一条河一座山,可能就会说着互相听不懂的方言。
芜湖人爱说芜湖是安徽的上海。的确,这里经济贸易非常繁荣,早在清朝就已经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了。作为安徽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中英《烟台条约》),当年皖中所有的外销特产都要在这里中转上船,使芜湖一百年前就成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很多老芜湖人对当年十里长街的繁荣也是记忆犹新。这里也留下了许多西方的烙印,天主教堂、领事署、江边的钟楼、医院……还有,芜湖和安庆是公认的出产美女的城市,长江的水养人,这里的许多女孩子水色(皮肤)好,长相清丝(好看)。
马鞍山原是当涂县辖的一个庄子,整个城市都是毛时代大炼钢铁的产物。由于当年规划的混乱,市区过分的靠近南京(仅50公里),马鞍山人从小看着南京的电视台,听着南京的广播,逛着南京的商场……导致马鞍山人对南京有着极强的感情,特别是市区之人一直把自己当成南京郊区人了。马鞍山人和天长人,是安徽地区最不把自己当安徽人、对安徽最没有归属感的安徽人了。
除了芜湖、马鞍山,同属皖南地区的还有宣城和黄山。这是古老的徽州和宣州,宣纸、宣笔、徽墨、歙砚,都是品质极高,曾经也是身份的象征。
黄山(徽州)地区在历史上由于山多地少,人口庞大而无以生存,当地人皆出外谋生,慢慢成就了灿烂一时的徽州商人。
这里的语言极其难懂,每个县每个镇都不同,有人建议把徽州话列为七大语系之外的“第八大语系”。我有个同学是休宁人,但是家住的靠近婺源,他和休宁市周边的人语言是不相通的,也没办法靠方言免费把我们带进休宁的景区。
可惜徽州曾经创造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曾经有数不精的历史名人,有富甲天下的徽商,还有新安理学,新安画派以及自成一派的戏曲、篆刻、版画、雕刻等等艺术。如今只剩下散落在各处的徽派村庄供人游览了。
只是自从徽州改名为黄山并被瓜分后,似乎就开了全国各地利欲熏心、胡乱改名的先例。思茅改名为普洱、迪庆改名为香格里拉、蒲圻改名为赤壁……数不胜数。
如今的徽州变成了黄山,已经成为了整个安徽省最有名的地区和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说到安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黄山。“你家离黄山近吗?”这种问题很多安徽人都被问过。
很好笑的是,“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原本是江西人汤显祖对富甲天下的徽州的不屑,还有对自己贫贱不能移的骄傲和自嘲,如今却被广泛的引用为对黄山的夸赞了。
看完这篇,是不是大家对安徽更加迷惘了,没错,这就是比化学成份还复杂的安徽省。
这里有平原、有丘陵、有大山、有大湖;这里有北国风光,也有江南风情;有说中原官话(河南话)、有说江淮官话的、有说吴语的,还有说比吴语还难懂的徽州话的;这里有吃面食吃饺子的,也有只吃得惯大米的……
安徽人在临近的城市里名声怎么也不算好。安徽人之于上海,就相当于两湖人之于广东,因为地理位置的相近、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这样一种单向的人口流动。不得不承认,安徽的经济和相邻的江苏比落后了很多很多,从经济上来说,即便是最繁荣的省会以及皖南一些经济强市和江苏发达地区也难以相比。这也导致了很多安徽人对安徽,有着自卑和热爱并存的复杂感情。
如果说个别以乞讨度日的皖北人喜欢自称河南人,还是对家乡的保护的话;那么一些喜爱对外称自己为江苏人或者浙江人的安徽人,一是因为骨子里的自卑;再有就是不愿意面对外界对安徽人深深的误解。
很多外省人对安徽的印象就是贫穷,也许是因为安徽的确存在很多贫穷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也不止是一次被不礼貌的问及:“安徽很穷吧?”,或者是“你穿的蛮好,不像是安徽人”。只是很多地方都有深山老林、贫穷角落。发达如浙江、广东,一样有贫穷到不可想象的死角。如果可以选择,谁也不愿意生在深山,与贫穷为伍。更何况现如今的贫富差距如此巨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富裕的地方也有不见天日的穷人;再穷的地方也有富人豪车美酒相伴,贫穷更不应该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不同地域的普通人刚刚解决了温饱,就抓住所谓的GDP数据互相嘲笑难道不可笑吗?
但愿这个世界可以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尊重。
汝南老乡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