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黄梅县 >> 黄梅县经济 >> 家住黄梅龙感湖

家住黄梅龙感湖

北京雀斑医院那里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1014/9560390.html

家住黄梅龙感湖

整理:王有余

长江奔海,经小池口,从鄂东赣北向皖西,

多出一道美丽的弧,弧圈里的一块湖泊叫“龙感湖”。

传,古时这一带有九条江,

“茫茫九派流中国”。

鲍照“东顾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

九派,即九脉,指九条江。

龙感湖,分感湖和龙湖,

位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交界的淡水湖,

龙感湖和大官湖,

也许是远古留下的两个陨石坑。

感湖和龙湖,为湖北和安县共有。

湖泊总面积公顷。

古“雷池”,就是龙感湖;

小池口,即“雷池”旁边的小镇。

“不越雷池一步”,典出东晋丞相庾亮《报温峤书》:

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反,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围,

驻守寻阳的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大军驰援,

庾亮回书劝阻道:

“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嘱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

担心手握重兵的武昌陶侃乘虚而入;

庾亮认为陶侃比苏峻更可怕。

(见《晋书?庾亮传》)

历阳,今安徽和县。

寻阳,今湖北黄梅。   

横跨鄂皖两省的龙感湖,

春秋战国时,与今鄱阳湖曾连为一体,

史称彭蠡泽。

蠡与雷,古音同。黄梅雷读蠡li。

东汉时,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

那么庾亮所说的雷池在哪里呢?雷池的位置,有两种说法:

一说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

一说雷池即今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共有的龙感湖。

前一种说法,源自北宋乐史编纂的《太平环宇记》:

“大雷水至望江积而为池,谓之雷池”。

后一种说法,见于近年中国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它在晋以后的各朝代地图上,

明确标明雷池即今日黄梅和宿松共有的龙感湖。

 

 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 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弄清当时寻阳(即温峤驻兵地)的位置。

史书载,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刺史,以郡、国、县建制,在今黄梅县境置寻阳县,为黄梅县建县之始。《辞海》注:“寻阳,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黄梅县西南。”《湖北通志》也说:“汉置寻阳县,即今黄梅,属庐江郡。”

以上记载,同史实是相吻合的。

东晋洛阳迁都南京,遣征西将军陶侃镇守武昌(今鄂城),平南将军温峤驻寻阳(今黄梅)。寻阳位武昌与南京之间,为当时控扼吴楚荆扬咽喉之地。温峤驻军于此,卫京师,又可西援陶侃。不过,庾亮对陶侃也不放心。因此,当历阳太守苏峻造反,温峤要回救建康之时,庾亮害怕陶侃趁机而动,于是命令温峤“无过雷池一步”。由此可以分析,雷池应在寻阳附近。如果雷池是在望江,而望江距寻阳多华里。以廋亮的精明,怎么会把这个与寻阳“风马牛不相及”的雷池写进十分紧要的军事命令呢?!

还有一个史实:

公元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广州刺史卢循乘后方空虚举旗反叛,率军向建康进攻。

刘裕率兵回救,

“卢循自蔡州南走,复据寻阳,刘裕先遣群军追讨,自统大军继进,又败卢循于雷池。”

《晋书?卢循传》如果雷池远在望江,这里怎么又将它与寻阳联系在一起了呢?

龙感湖,就是古代的大雷池。

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江南的鄱阳湖和江北的大雷水,原是连成一片的汪洋大泽,

统名“彭蠡泽”。

西晋以后,由于泥沙沉积,长江改道,“彭蠡泽”为两部分,

长江以南仍称“彭蠡泽”(今鄱阳湖),长江以北的叫大雷池,

这大雷池恰恰就在寻阳(即今黄梅县)的东面。

唐宋元以后,随着湖面的缩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渐被各区域性湖名代替。

在黄梅境内的大湖叫感湖、源湖;在安徽宿松境内的叫龙湖、官湖等。

年,中央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正式下文,将龙湖、感湖合并称为“龙感湖”。

中国地图学社正是依据上述史实,断定今日之龙感湖即古代的大雷池,完全正确。

今小池口,是相对大雷池而言的。

 

也许有人会问:既如此,为什么乐史说雷池在望江呢?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廋亮《报温峤书》写于公元年,而由房玄龄等人修《晋书》将其载入则是多年以后唐代的事。由此推断唐代以前,“不越雷池一步”这句话并未广泛流行,因此雷池的大名也就无人问津。《晋书》修成至乐史撰《太平环宇记》,其间又相隔多年。这期间由于“不越雷池一步”的广泛流传和引用,雷池的位置自然引起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