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源感湖畔,碧水微澜,清风拂面。
含苞待放的莲花与湖边的墙画交相辉映,三三两两的村民在黄梅县下新镇下新社区的清廉大道上驻足观赏,昔日无人问津的小渔村蝶变为开展廉政教育的网红“打卡地”,廉洁清风在这条大道上穿行。
这是黄梅县开展清廉黄梅建设的一个缩影。清廉建设唯有融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近年来,黄梅县持续挖掘“清廉基因”,将“廉”风吹入寻常百姓家。
“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小微权力”如何监督制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乡镇的老大难问题。黄梅县纪委监委一直着力引导各乡镇积极探索规范“小微权力”运行新路径,强化基层监督。
该县停前镇古角村对此很有发言权,换届3年来村级政策项目资金累计余万元,账目清晰、笔笔可查,作为一个合并村,古角村“三资”管理的清正可以说带动整个村的良性大循环。
“三资”管理是基层治理中的难点,论起古角村是如何破局的,村支书周月雄有话说,“我们探索实施‘一个抓手、二个原则、三项举措’,就是以管好‘三资’为抓手,坚持‘村书记不直接管理财务,由副职干部担任报账会计’和‘涉农惠民资金,谁挪用、截留就免谁的职’的原则,在村级资金使用、资产经营、资源处置方面,做到集体商议、公开招标、村务公示。”
积极探索的不仅是古角村,为了回应群众诉求,各乡镇各出新招实招硬招。孔垄镇创新推广村居干部廉政档案制,为该镇名村干部建立“廉洁身份证”,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下新镇马鞍村实施“”民主决策机制,村级所有的重大事项做到支委动议、支委村委两委商议、支委村委村务监督委员会三委审议,最后提交到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黄梅镇蒋花园村实行三瓣章财务管理,由三名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各管一瓣印章,每张发票必须三人审核通过方能盖章;小池镇吕咀社区严格执行“三避三退”制度,即干部本人、干部亲属、干部朋友不得参与社区工程,工作不积极、群众意见大、信用不好的人退出社区工程建设……
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加强源头管控,黄梅县纪委监委还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黄梅县化解村级债务工作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等文件,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从源头上管控“小微权力”,为清廉村居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摆摊”接访化解基层矛盾
“村里的墙上村规民约是怎么制定的?这两年村里提倡红白喜事简办等工作,您支持吗?我们县纪委监委正确的信访举报方式您了解吗……”县纪委监委专班来到大河镇徐墩村,在田间地头与村民话家常谈心声。
“墙上的村规民约是征集了大家的意见建议之后,由村干部加工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要传承廉洁家风。”该村村委会副主任介绍道。
“这两年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进行监督,实施那阵,刚好我儿子结婚,一开始我心里头还有怨言,但是办完确实感觉轻松不少,现在大家都非常支持,可以说推动我们村的文明进步……”二组村民刘嗲主动坦露心声。
“县纪委的同志经常来村里摆摊接访,县里电视广播也经常宣传正确的信访举报方式,上次我还刷到了咱们县制作的一条关于如何信访举报的短视频呢!而且现在村里也是不管大事小事都会邀请村民代表参会,公开透明……”该村一名老上访户表示。
清廉建设最重要的是使群众受益,基层难于发现问题、监督不畅是导致群众身边“微腐败”易发多发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黄梅县纪委监委组织县乡两级纪检监察干部遍访基层,主动到一线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把“接访台”搭在群众家门口,实现诉求有人听,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遇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第一时间向群众作出解释,把可能发生的矛盾消解于无形。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信访的“后半篇文章”,持续开展阳光反馈和澄清正名工作,从根本上培育文明乡风,在基层一线践行清廉。
以文化人涵养清廉风尚
在柳林乡清风长廊里,经常会有游客驻足观赏,被一句句家风廉训童谣深深吸引,被一个个好风传家的故事感染。
黄梅县拥有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既有“天下清廉第一”汪可受的清廉文化,也有红十五军的红廉文化,更有渊源流长的黄梅戏文化。近年来,全县不断挖掘本土廉洁文化因子,融廉于景、化廉入心,让廉政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让清廉意识根植于心。
苦竹乡柳新屋村立足红十五军筹备处旧址的历史背景,静心打造红廉文化“微阵地”,充分彰显柳新屋的红廉底蕴。
濯港镇柳梗村清廉塆组李大金示范点用孝廉文化正党风淳民风,吸引在外能人投资万反哺家乡建设,建成高规格的水廉文化廊道,让群众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浓浓廉韵。
……
如今的黄梅,随着清廉村居建设不断推进,一系列有效举措纷纷落地,清廉因子不断渗入,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清廉文化也逐渐深入人心,一幅山清水秀、崇廉尚洁的清廉黄梅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