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溪河畔,非遗点睛魅力现西部文明播报

卡介苗bcg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 https://m.39.net/disease/a_9413454.html
姑溪河畔,姑溪民谣铺满地。7月16日晚,马鞍山市原创优秀舞台剧《姑溪谣》在马鞍山大剧院歌剧厅精彩上演,民歌之美与黄梅韵律相遇,红色记忆与本地非遗交融,为现场余名观众送上了一场视听盛宴。当涂民歌嫁接黄梅韵律晚上7点半,全场一片寂静。伴随着一阵阵枪声从远处飘来,舞台灯光缓缓亮起,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当涂县桃花村。光影渲染之中,一段扎根于姑溪河畔的故事徐徐展开……新四军在姑溪河一带“打鬼子”,音乐教员李队长将新生婴儿红缨托孤给当地村民杨家后牺牲了。“姑溪河水青,姑溪河水黄,姑溪河水浪打浪,一路朝前奔大江,浪花儿舍不得风光好,养活了我家的鱼米乡……”杨家将红缨当作自己亲生女儿,和自家女儿杨丹霞一起抚养长大,并教姐妹俩学唱民歌。姐妹情、父母情、恋人情、民歌情……面对抉择,主人公红缨始终坚守初心,从18岁到60岁,一生守护在姑溪河畔,积极采集姑溪民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姑溪居士李之仪的一阙“相思词”在剧中被反复吟唱,让人无限遐想。剧中杨红樱的内敛、奉献、隐忍、谦让,让主演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名家吴琼感动不已:“民歌来自人民,来自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像红缨一样默默坚守与付出,让民歌瑰宝代代相传。我们在红樱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这也是该部舞台剧最打动人的地方。”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当遇见黄梅戏,更是碰撞出别样火花。演员们以声带情、以声传情,将当涂民歌融入黄梅调,充分展现了民歌之美和黄梅韵律。为了更好地在舞台上呈现该场黄梅大戏,吴琼精心琢磨主人公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声音、体态与心路历程,希望能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现场的戏迷,使观众真正融入剧情,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年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项目,《姑溪谣》成功入选安徽省庆祝成立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吴琼表示,下一步,创作团队将精益求精,认真打磨剧本,将《姑溪谣》更加精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红色记忆融入本地非遗故事讲述声情并茂、场景描绘吸人眼球、情景表演真切动人。真实而富有冲击力的视听效果下,一部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的黄梅大戏精彩呈现,引发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戏迷蔡海英在群中得知吴琼主演的《姑溪谣》将在马鞍山亮相,特意带着7岁半的女儿从合肥赶来观看演出。“我从小就爱听黄梅戏,这部剧很有特色,当涂民歌融入黄梅调,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姑溪河最好的回答!爹!娘!有为!你们听见了吗……”听到主人公红缨唱到此处时,55岁的陈爱华和几个老姐妹不禁抹了抹眼泪,直呼“太感人了”!“这场演出是年‘马鞍山文化惠民消费全城行’系列活动演出之一,我们仅花费10元就买到票观演,真希望以后能多多推出这样的精彩剧目。”“两个小时的演出,精彩纷呈。”走出剧场,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冶金依然面露喜色。在他看来,《姑溪谣》将红色记忆与本地非遗有机融合,值得称赞。“主人公红樱是新四军的后代,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传承。这部作品将红色历史融入当涂民歌,最终以舞台剧的形式完美呈现,是我市戏剧创作的骄傲。”“马鞍山是一个移民城市,文化特征开放包容。然而,不少‘移民后代’对本土文化了解有限,对于当涂民歌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张萍受邀观看演出,她指出,《姑溪谣》的展演,有助于广大市民加深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充分体会到城市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据悉,当晚的演出还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移动网、“有戏安徽”以及马鞍山发布、马上客户端等平台同步直播。马报融媒任德玲见习宣昀昊图片储灿林摄影刘青元责任编辑:刘岑核校:傅中平值班总监:王小明审核:秦俊作者/来源:马鞍山发布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5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