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芥酒精价格是不是很高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11/9433753.html#何赛飞痛批戏曲界现状#
近日,作为中国梆子大会的评委的何赛飞,为月薪只有的山西晋剧团临时工晋剧演员发声,怒斥基层领导,狠批戏剧行业。说到梅花奖文化奖,花几百万几千万拍了一台戏,封在仓库不给老百姓看。戏呢?钱呢?
这只不过是对底层戏曲表演者处境的同情,对自己戏曲情结的“亲者痛,仇者快”的一番愤慨之辞而已,无法改变中国戏剧的没落之路。那个什么梅花奖普通老百姓认知不到,那个什么庙堂戏,普通老百姓真的没兴趣看。
奖杯就让他在庙堂上供着吧,戏曲不在庙堂,戏曲自在民间唱。
黄梅县文化广场黄梅戏大剧院
这里是黄梅县,是我的家乡,是黄梅戏的故乡。
这一张图上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县城文化广场夕照图。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这里便是全城人气最高的地方,是我们看戏,赶热闹的地方。
我是从小听着戏长大的,虽然我不会唱。我的父辈,我的父辈的父辈都是在戏曲的教诲下长大的,很多人都会唱,很多人都会讲,逢年过节少不了戏,婚丧嫁娶少不了戏,庆典寿诞少不了戏。
戏曲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基因,是我们身上的一个胎记,我们灵魂上的一个烙印。
曾经见过很多人在劳动的时候哼唱两句,在高兴的时候哼唱两句,烦闷的时候也会哼唱两句,喝完酒哼唱两句,戏就是活的生活,生活之中处处都有戏。
乡戏舞台
最鼎盛的时候,每年大年初三开始,村村有戏台,家家是戏班。我们小的时候喜欢绕着附近的村子赶戏场。上午河东看完,下午去河西听。这是戏曲原生态的样子,也是最美的样子。
没有专业的表演演员,同村人条件好点的自己搭班,吹拉弹唱有人教有人学,大伙一起立柱子就开始搭台唱戏。
现在虽说时代不同了,但是戏还在。我的下一代就没有戏了,因为他们彻底走出了那个地方。不去勉强,没必要让他们担什么的责任,也没必要非逼着去喜欢。重要的是家乡的戏曲氛围还在,走出来的人也认同戏,也有归属感和乡土荣誉感,这已经是在骨子里传承延续了。
黄梅戏春节节目单
此图是年春节的时候剧院公布的曲目名单,这可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文化大餐,是传统戏剧的“满汉全席”。
这可不是我们偶尔在春晚或者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些黄梅戏的节选片段,每一部都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完整剧情的戏剧。全是流传最广泛也最具代表意义的经典曲目,看过百遍,却百看不厌。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戏乡人来说,所谓星光闪耀的舞台上的那些只不过是很标准的光滑的戏曲皮毛而已,戏曲的真正的精髓在故乡。
从以前的每家每户,每村每店到现在的集中在文化剧院,这也是一个必须发展经历的一个过程,但庆幸的是作为发源地的文化遗产被我们保护的非常好,传承的也非常优秀。
家乡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就是戏曲,戏曲是有灵魂的,他的灵魂就是戏乡人。戏曲就是我们的脸,我们精神家园的地标。
好多戏票
这一张图是给父母亲的一沓戏票,上面印有“保护戏剧源头活水,传承黄梅文化精髓”。
戏曲的传承不是靠一个师傅能带上几个徒弟,就能够顺利传承下去的。戏曲的传承是要靠戏曲发源地土生土长的戏乡人,生活在戏曲里的人,热爱戏曲的人,去共同传承,共同推动发展。
没有观众,没有生长的土壤,戏曲只有死路一条。
传承不是喊出来的,传承不只是有人唱,还得有人去听。是要给戏曲找到它的根,找到它赖以生长,并且枝繁叶茂的土壤。
在网上扯着嗓子喊几句就能够改变传统戏曲衰落的现状,就能把中国的戏曲传承下去,将中国的戏曲发扬光大,只能说是勇气封神,精神可嘉。
网络上的致敬何赛飞,不过是有良知,或者是跟着看热闹的队伍,扯上几嗓子。也真心希望有能力为传统戏曲做点实事的人,能够被隔空的巴掌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