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粑儿格外香
米粑,是黄梅的一种特色小吃。它因闻之香气扑鼻,沁人肺腑;食之糯而不腻,味道可口,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美食。
孔垅镇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东港,附近有雷池,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盛产大米,而以大米加工做成的米粑,是当地人的最爱。小时候,每年出了新米,家家户户都有做米粑的习俗,那段时间里,大街小巷和村村湾湾到处都弥漫着粑儿的清香。
做米粑,也叫蒸米粑。小时候,家里的米粑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做米粑是隔夜先把籼米淘洗好,浸泡,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起来用石磨随水磨成浆,这活通常是父亲做,我们小孩子则在旁边围着看。然后加水掺上粑酵和细砂糖揉成半圆形的面团放进蒸笼,蒸笼里铺一层白色的细纱布。大约三十分钟后,热气腾腾地新鲜米粑出炉了。出笼后的米粑是个大圆形,要倒在八仙桌或者自己卸下的门板上,用刀切或者用线分割成大小不一的菱形或者三角形。有的家庭还在做米粑的过程中,在面团里掺点黑芝麻,或者在蒸笼里铺一层荷叶,那样更清香。
米粑又叫“发粑”,是因为寓意“发达”。有的家庭还在“发粑”上点一红点,以示“宏发”之望。
黄梅人爱吃粑,粑是节日和家庭大事时的必备食品,春节有糯米粑,三月三吃菜粑,端午节吃米粑、麦粑,小伢周岁吃周岁粑,过屋要送粑等。
米粑飘香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早上,等米粑蒸好切了后,我们就围着八仙桌或门板边用手或者筷子拿米粑吃了起来。刚出笼的米粑虽然有点烫,但馋嘴的小孩子就顾不了许多,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一个人一顿也会吃上10来个香喷喷的米粑呢。
灯光下,母亲在蒸米粑,父亲在给柴炉子里添柴,我们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围在灶台边,这何尝不是一幅幸福和谐的“全家福”!
如今,每天在早餐店里都有米粑买,价格也由过去的八角钱涨到现在的四元一斤,只是再怎么吃,吃不出那份熟悉的味道,只是平添了一抹淡淡地乡愁。
——写于年夏
作者:曹锦军湖北黄梅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黄梅作协常务理事、《曹锦军围炉》文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