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黄梅县 >> 黄梅县简介 >> 湖北曲艺文曲

湖北曲艺文曲

文曲原名文词、曲子、调儿。流传于鄂东的武穴、黄梅、圻春等县及毗邻的江西、安徽的部分县市。年,武穴(原属广济县)文词艺人参加黄冈地区业余文艺会演,由文化干部与艺人共同协商,将其主要唱腔“文词”、“小曲”各取一字,始更名为文曲。

文曲由元明之际的南词、文词(亦称清曲、清唱)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流行的渔歌樵唱及部分小调汇聚而成。凌濛初在其《谭曲杂劄》中说:“元曲源流古乐府之体,故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即有用者,亦其本色事······忽又变而为文词说唱,胡诌莲花落,村妇恶声,俗夫亵谑无一不备矣。”黄梅民间俗称文词为“板唱”,意为一条板凳即可唱起来。其称谓与魏良辅《曲律》中所云:“清唱俗语谓之冷板凳”一说相合。

据艺人蒋尊火等说:清道光年间(-),黄梅县新开镇艺人黄志鹏用胡琴自拉自唱外出卖艺。后其徒,黄梅县蔡山镇人聂炎保(-)及柳容妹(女)两人也外出卖艺,上到四川,下至镇江,南至贵阳、广东,北至合肥、徐州,长达十五年之久。聂炎保传艺与继子王元林(一),王技艺很高,在黄梅一带很有名气。

武穴镇的盲艺人艾明山(年生)说:我们家三代都是卖唱的,我的养祖父李树生是武穴镇有名的“瞎子王”,他生于同治十一年(),光绪十八年()起就到外地卖唱。其养女马莲芝自小会弹月琴,经李传授演唱曲子,后外出卖艺,上到武汉、沙市、宜昌,下到南京,还到过江南鄱阳湖一带。

“瞎子王”李树生的徒弟朱全尔(-)、刘爱莲(-)、石来弟(-)等,也都较有名气。并已由自拉自唱、沿江乞讨清唱逐渐变为在茶馆酒肆,庭院厅堂坐唱,且以二人对唱为主。有一批艺人还专门组织了文曲坐唱班。清光绪年间(-)广济就有李树生、魏德全等人组织的文词班,其演唱形式多为一旦一丑对唱,如《打花鼓》、《怕老婆》;或为一旦一生,如《云楼会》、《湘子化斋》、《秋江》等等。这时,不仅艺人技艺日趋成熟,在群众中亦相当普及,士农工商皆喜演唱。

清末民初,演唱文曲的艺人更多,文曲形式也更为成熟。武穴镇有吕汉金、朱全尔、朱细弟、艾明山(马莲芝之子,盲人)、于大毛,黄梅县有王元林之徒李玉堂、胡老十(均为黄梅蔡山镇人)、许海尔(黄梅小池镇人)、翁习龙、邢八仙、陈尚启、严南孩、严南山、严锦坤(均为黄梅孔垅镇人);自学成艺而较有名的艺人闵金保(-),及其徒弟段玉闰、蒋尊火(又名火明),还有蒋老五、蒋桂枝、吕腊梅、郭三贵、袁海要、何神保、施昧香等。

这些艺人有的在本地演唱,多数都外出卖艺,如黄梅的陈尚启带着他的妻子张姣娥,女儿陈芙蓉及两位姨妹,在长江沿岸各码头卖艺传艺,直到年才定居九江。又如胡老十、王德意分别到过阳新县、黄石市、圻春县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演唱并传艺。这时,艺人多是组班演唱,或以师带徒,或师兄师弟搭班,或夫带妻,或亲朋好友组班。因外出演出较多,由主要演唱本地小调曲牌到逐步吸收外地曲调丰富自己。如〔相思调〕就有〔上江相思〕和〔下江相思〕,〔四平调〕就有〔上江四平〕和〔下江四平〕。

曲目也由单曲独词如《望郎》、《想郎》为主发展到联曲体曲目,如《美女游江》、《金莲调叔》;还吸收外地的曲目,如《卖茅柴》,是学自安徽省芜湖,他们便冠以地名,叫《芜湖卖茅柴》。在本地演出时用黄梅地方方言演唱,在长江下游港口演唱时,则常用下江方言,使观众听起来亲切、但又不失黄梅风味。艺人除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作营业性演出外,也在集镇乡村的广大群众中演唱。逢上灾年,还把这种形式配上花鼓和竹板,自击自唱外出乞讨谋生。

民国初年,黄梅有名气的文曲艺人闵金保和王元林二人并带领部分师兄弟和徒弟,采用武汉市的方言道白及汉剧的击乐点子,首次把坐唱形式的文曲搬上舞台,成为戏曲。当时,清末秀才王镜海(黄梅孔垅镇人)为此写了一副对联:“若谈红粉钟情只管《想郎》何用《金莲调叔》;莫道青衫落魄不单《探妹》还贪《美女游江》。”其中提到的曲目,即为文曲坐唱中广为流传的曲目。

从此,文曲作为戏曲和曲艺两种形式并行不悖,且因相互影响,使得文曲影响面更大。作为戏曲的文曲,主要上演大本头戏。如《玉堂春》等。作为曲艺的坐唱文曲则在农村集镇占有大量阵地,他们多演情节较单一的曲目。如《追舟》、《尼姑下山》、《王瞎子算命》、《铁板桥点药》等。有时也将大本头戏分段演唱。如将《玉堂春》分为《进院》、《出院》、《庙会》、《大审》、《探监》等十二个曲目演唱。艺人还将其他戏曲中适于改编的剧目移植到文曲曲目中,如花鼓戏中的《百日缘》、《刘海砍樵》,汉剧的《广华山》、《双击掌》等。传统曲目多达一百三十一个。这个时期,除二人坐唱为主表演外,亦有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的情形。各人兼奏二胡、四胡、月琴、牙板。有时也用两把不同弦式的胡琴,用正反调同时演奏,以增加音调色彩的变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武穴的盲艺人,曾将《白毛女》、《九件衣》改编成文曲演出。各县文化部门多次对本县的文曲曲目,唱腔作了搜集、整理工作,并创作、改编了许多曲目及唱腔配曲。如黄梅县改编的《追舟》,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永难忘》、《金哥和银妹》、《海峡何时架鹊桥》等;武穴镇创作的有《情深如海》、《红棉曲》等。有许多曲目参加过地、省级调演。“文化大革命”期间文曲演出一度衰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艺人演出活动开始活跃。盲艺人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和码头轮渡上演唱,还推销文曲唱本。农村群众在节假日或田边地头经常演唱文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