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黄梅采茶调的“时事剧”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有一类近似于“唱新闻”的时事剧,即以鄂东地区真人真事为题材进行改编演出的剧目,如《张朝宗告经承》、《瞿学富告堤霸》、《徐公正闹公堂》、《宋光佑打粮房》以及以於老四、张德和、毛子才、胡彦昌等为主角的一批组戏。
其中,《告坝》、《告经承》、《闹公堂》和《打粮房》等,多反映劳动人民反抗贪官污吏、堤霸豪绅与水运漕官的不法行为,积极争取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这类剧目多围绕鄂东地区水利兴修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以接近历史事实的笔触细致刻画出清代乾隆时期水患成灾、百姓饱受县官墨吏欺压的社会境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极富战斗性,在鄂东地区深受群众欢迎。
《告堤霸》一剧演清朝乾隆年间,湖北黄梅遭受严重水灾之后,“八个坝长”(管圩堤的恶霸)上吞“皇款”,下压黎民,当地人民无法为生,只得出外逃荒。穷秀才李益被逼得无法只得去卖亲生之女。
而以黎明五为首的“八个坝长”却在官棚里花天酒地。具有正义感的黄梅县监生瞿学福愤愤不平,乃去大闹官棚并控告“八个坝长”。此剧为串戏《逃水荒》的一折,重在描摹上告之前瞿学富及家人的思想斗争,没有交代告坝的具体经过和故事的最终结果。瞿学福等人的正义感是此剧刻画的重点,正如剧中瞿学富所唱“我这回为公益去把状递,并不是好兴讼瞎把人欺。
祖宗前立下了大愿洪誓,打不倒众民贼誓不回归”,表现了瞿学富“为人急公好义,疾恶如仇”的凛然形象。从此剧的串戏演出形式来看,此时黄梅戏还没有出现表现完整情节的本戏。所谓“串戏”,就是将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进行串连演出,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逃水荒》(又名《闹官棚》)一剧即是将“乾隆二十九年长江溃堤”一事中发生的不同人物、事件进行连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剧本形式,《瞿学富告堤霸》为其中一折。该事件在乾隆年间即被改编成弹词等曲艺形式,是时黄梅戏正处于“二小戏”阶段,所以该剧保留着鲜明的说唱艺术痕迹。
《告经承》一剧又名《张朝宗告漕》,故事取材于清乾隆年间广济县(今武穴市)发生的真实事件,剧演广济县武穴镇民众在米行老板张朝宗的带领下反抗广济知县及周锡连等八大缙绅加征田赋一事,因广济知县马汝明与黄州知府李泌串通,张朝宗反遭“诬告”之罪,其子张元功只得冒充钦差大臣直闯湖广总督大衙伸诉,后湖广总督陆风章(按,湖广总督应为硕色)准状并派幕僚孙文秀到广济私访,查明原委后将黄州府、广济县贪官污吏革职查办。
此剧所演之当地豪强与官府勾结加征私派、盘剥百姓一案轰动一时,以至清廷不得不对相关官员予以革职查办。据《清实录》四十七年《乾隆朝实录》,“吏部等部议:湖广总督硕色疏参知府李泌、知县马汝明及前任正署知县虞学灏等加征私派,将累任失查各上司分别降革。
得旨,此案失察属员私派、不行揭报之该督抚等分别议以降革。”可见,故事的原委及加征私派官员的革职查办均与真实事件大致相符。而故事主人公张朝宗挺身而出、敢作敢为的人物性格塑造得十分生动,符合当地方志所载之“广济县风俗淳庞近古,然任气尚侠”和“然其人椎而戆。”
此剧在清乾隆时期即被改编成弹词《七乡员》传唱,咸丰、同治年间由黄梅调艺人罗运保与广济县某私塾先生根据弹词抄本改编成黄梅戏,并发展成为黄梅戏传统剧目“三十六本大戏”之一。
我们不难发现早期黄梅调在鄂东地区传播时,其剧目多取材于当地社会的热点事件,力求真实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这也是清中期鄂东地区说唱艺术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