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www.csjkc.com/zjtd/421.html
太湖县赵朴初家族,自赵文楷中状元后,数代荣昌,尤其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而赵氏“状元府”更是在岁月风尘中诉说着繁华与沧桑。
花亭湖下状元府
“状元府”是一个荣耀的名字。
一个地方如果有那么一座牌坊或者一幢房子,上面书写着“状元府”,可以想象是多么让人心动!它穿越岁月的风雨,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是一百栋钢筋水泥大楼也不能比拟的。
还是几年前,去太湖县花亭湖游玩。阳光明朗,山风清凉。碧波荡漾,轻吻湖面上众多的岛屿。一岛一色,将花亭湖点缀得妩媚多姿。
船行在寺前镇狭长的水面上,水中间隐现山峦。大家说,著名的书法家、宗教领袖赵朴初的老家就在这片水域下。烟波浩渺,下面有赵家的状元府。它气势恢弘,雄踞虎形山下。
这真是可惜!状元府怎被水淹了?它当初又是什么样的规模呢?这个问题萦绕我几年。
四代翰林的显赫家族
太湖县自古文风昌盛。县文化局的余世磊父子与赵朴初关系深厚。他说,自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建县,历代科举中有名可考进士有82人,出了状元3人,其中一位就是赵朴初的先祖、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
太湖县依大别山,望长江水。七分山,三分畈。赵氏先人是什么时候居住在这里的呢?《赵氏宗谱》显示,他们是宋太祖赵匡胤弟弟赵匡美后裔。南宋时期,太湖赵姓始祖从江西迁到太湖县。
赵朴初家族这一支开始居住在大别山腹地的玉望村。玉望村群山环绕,小桥流水,是耕读的好地方,从七世祖赵彦逵开始,走上了以读进仕的路,到十三世祖赵文楷中状元后,一度出现了四代翰林的辉煌。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豪门联姻,根深叶茂,合肥的李鸿章家族、黄梅的帅承瀛家族、寿州的孙家鼐家族、萧山的汤金钊家族、浠水的陈沆家族等等,都是赵家儿女亲家。扎根大别山腹地的太湖赵家,耕读经营,诗书滋润,成为中国鲜见的显赫家族之一。
虎形山下赵家宅子
花亭湖下的状元府是什么时候建的?
研究地方文化的徐桥中学章小松老师告诉我。寺前状元府是在状元公赵文楷两个儿子手上建起来的。
赵文楷在山西雁平任上去世后,其妾王夫人带着子女扶灵返回故里。在寺前河等地方买了些田地,居住在县城里。由于赵文楷身前节俭,还靠赵文楷的同科探花帅承瀛接济。年,一场大雨冲毁了县城城墙,王夫人便与儿子赵畯、赵畇商议,将家搬到了寺前河,在那里好管理田地。
宅子最终选择在虎形山下的洪诸畈,砖木结构,由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和施工,当地人称之为“状元府”。
“状元府”有多大规模?章小松说,它最早竣工在年,曾经遭到太平军的破坏,后来赵畇当官了,王夫人随儿子到潮州任上,赵畯则寄居长沙,“状元府”一度沉寂。直到赵畇辞官卸任返回故里对状元府进行修葺,一共有80多间,面对天华尖,背靠虎形山。出门就是寺前河,过石桥就是寺前河街。
从“世太史第”到“状元府”
安庆天台里有个赵家的“世太史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称为“赵朴初故居”,民间也叫过它“状元府”。
年,赵畇返乡买下了前朝状元刘若宰家房子,进行扩建。这时的赵畇已经是江苏巡抚李鸿章的女婿。年李鸿章元配周氏病殁,赵畇次女赵继莲端庄淑静待字闺中,李鸿章托人提亲,赵畇曾与李鸿章同朝为官,又一起奉旨回乡办团练,对李鸿章很是赏识,便同意了这门亲事。所以,第内有李鸿章题写的“四代翰林”匾额。
赵畇在“世太史第”里的生活是很闲淡的,主讲敬敷书院,此外是诗书怡情。他的子孙后辈都是诗书文章,也有心境平淡虔诚佛学的,比如,赵朴初的母亲陈仲瑄,诵经拜佛是她必做的功课。
年,赵朴初就出生在“世太史第”里。年安庆新军起义,讲究“小乱住城,大乱住乡”的赵炜如带着子女赵朴初等人回到了太湖寺前的状元府,赵朴初在那里一直生活到十岁才离开。
太湖县有感于赵朴初的功勋,在寺前镇修建了“状元府”。现在是“赵朴初纪念馆”,从中可以瞻仰朴老的生平事迹和书法作品。站在赵朴初纪念馆前,放眼花亭湖山色湖光,心中自然涌起朴老的遗言:生固欣然,死亦无撼。花开花落,流水不断。
赵文楷(—),安徽太湖景宁乡人,字介山,号逸书。嘉庆元年(年)状元,太和殿传胪宣榜一甲一名,嘉庆帝御批称赞他“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李振钧写贺诗云:“仙杖烟浮广乐鸣,御袍光映日华明。”赵文楷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等职,其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事件,是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嘉庆九年,赵文楷出任山西雁平道,署山西按察使,嘉庆十三年卒于任上,终年48岁。
帅承瀛(—),字仙舟,号士登,湖北黄梅人。清嘉庆元年()丙辰科赵文楷榜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帅承瀛累迁侍郎,历经吏、礼、刑、工四部。嘉庆五年,帅承瀛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六年,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嘉庆八年,帅承瀛以编修出任广西学政。嘉庆十三年,帅承瀛升为国子监祭酒,出任山东提学使。嘉庆二十三年,他以刑部侍郎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历事督学典考,“所至以公廉称道”在他曾经到过执掌管理学务、选拔人才的地方,均以公允、廉洁著称。道光元年,帅承瀛出任浙江巡抚。在此期间,杭、嘉、湖三郡发大水,帅承瀛奏请朝廷,动用漕运所得赈济灾荒,并取消米税,以便招徕远处客商,救活无数灾区饥民。帅承瀛捐资八万,疏浚西湖,修缮海盐石塘,所余下的用来救济贫民。道光四年,回家丁忧守丧。而后,帅承瀛以眼疾辞官,不再出外任职。道光二十年卒于黄梅家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