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李正阳题
我的老家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这里有几个代表性的名词:五祖寺、汤一介、废名……
五祖寺是六祖惠能得衣钵的地方,我每次听到他的故事,代入成方言,其实会很有意思。
他当时被称为獦獠,因为生活在岭外,所以不懂黄梅话,而弘忍也听不懂广东话,所以初次见面的时候,弘忍禅师问他,獦獠也能懂佛法?獦獠是中原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不过后来也通指南方人。
那“獦獠”惠能就回答:“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乎?”黄梅话的南北,发音作南白,刚好广东话也类似,我估摸着弘忍禅师可能就听懂了这几个字,因为听不懂,所以大吃一惊。待了八个月,惠能学会了黄梅话,所以弘忍才能顺利传法给他,不然可能会因为语言不通实现不了。
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一下他们之间的公案,也比较有意思了。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尤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弘忍禅师用黄梅话问,米熟了冇?惠能用,早就熟了,再筛哈就要得丢。那真是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家乡趣味。
五祖寺墙上的禅机
汤一介也是黄梅人,他是研究魏晋玄学的大家,目前的衣钵是传给了北京大学的杨立华教授。我目前也在研究魏晋玄学,不知道是否是故乡的缘分?
他的纪念馆修在了黄梅县第一中学,这里是我们老家最好的高中,有“半只脚进了一中,半只脚就进了”的说法。黄梅一中采取朴素的苦读式教育,也确实验证了这个说法。
我高中成绩不好,便在那里借读了一个暑假,等于是补课了。每天凌晨5点起来晨读,晚上10点多下自习,除了跑向食堂吃饭和去男厕所抽烟,基本都是在做卷子。每天过于困倦,上课便是睡觉,醒来就看网络小说,或者跟我旁边的同学偷偷打扑克,成绩是半点都没进步的。9点半左右,校门口挤满了小车接送孩子的,同样挤满校门口的还有各种小炒,买份炒饭当宵夜是最开心的事情。对面的居民楼是我们县城最贵的一片破楼,因为在一中门口而身价千倍,连小商铺的租金都是其他地方的好几倍。
废名也是黄梅人,他从小就在黄梅长大。他那《竹林的故事》在我看来,简直就是黄梅的缩影,这才是乡土的理解,如果不是本地学者,估计是很难理解这种乡土性,它有着一种绝非一二概念术语所能解释的韵味。
废名的坟在苦竹乡后山铺冯家大墩,墩是我们的方言,指一小片聚落。听说天补平均大将军王仙芝的墓也在附近,可惜我没去过。我小叔原来告诉过我,苦竹乡有个疯子,总是在雨天出来讨饭,他曾经下乡公干的时候碰到过。这个疯子本来是高考状元,结果后来因为抑郁症发疯了。我总是觉得他宛如废名在世,孤独和疯了的区别只有一步。
废名在县城的故居我原来特意去探访过,就在老水利局的院子里面,有个上年纪的门卫还拦下了我,问我是干嘛的。一听是探访废名故居的,就笑了笑,说:“你肯定是个读文学的,不然没人来这。前两天有几个读书的,还在那放了花。”然后指了指一口被围起来的井,“这故居的破房子早就拆了,现在就剩口井了,井都是因为保护文物才围起来的。”后来这里也无法聚会,所以废名的纪念会就搞到了新建的太白小镇去开,这是砸钱建的网红旅游区。一边在人造网红开会,一边论空灵寂静废名,颇有点唏嘘之感。
苦竹乡废名墓
废名读书的小学叫做八角亭小学,因亭得名,亭子在县城2公里外,据说是嘉靖年间大林书院的旧亭,江湖传闻还有副绝对,上联是:八角亭,亭八角,一角点灯诸角亮;下联对:五凤楼,楼五凤,四凤同栖旁凤愁。乍看不解,得用黄梅话才知道妙处,角谐音葛,旁谐音庞,愁谐音雏,这样看来确实工整。不过感觉像好事者附庸。
乾隆年改名成调梅书院,后来经由乡绅改为八角亭小学堂,还专门为了学生上学修了一个桥。不过,这些后来也基本也不太为人所清楚,八角亭在当地人心中比较出名的就是精神病院。我还有幸看到过,就在我朋友工作的银行附近,后来搬走了,连精神病人也难有定所。
其实除了这些比较出名,还有江心寺跟鲍照墓,江心寺在蔡山镇上,原来蔡山是江心孤峰,后面因为水道移动,才方便通行,不然得撑船过去。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写的就是这儿,这个“危楼”就是支遁修的摘星楼。
江心寺鲍照墓是我之前确实看到过的,附近的牛肉面是很好吃的,吃完我在附近闲逛才看到了鲍照墓。基本没人知道,只晓得那里有个不知道谁的墓,墓上有棵参天古树,专门因为它搞了个道路环线绕开,让开车的司机们苦恼不已,之前还被醉鬼开车撞过。鲍照的在天之灵估计也只能“酌酒以自宽”,“吞声踯躅不敢言”了。
印象更深的就是一个山中旧寺了,在山里面,我跟小叔、祖母开车过去,一路上到处是竹林竹海,风吹过的时候竹涛阵阵,到的时候仿佛在天然氧吧,真个是“万竹欲扫明月意,一树不说梅花心”,确实有自然之趣。
寺就在竹林深处,得走过曲折的山路,还有个地标性的石头,上面刻了“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
寺的名字我已经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主持是一个老师傅,七八十了,每天一个人在这里,附近村里的妇人、守林员会过来帮他一起做饭,顺便在寺里坐坐拉拉家常。
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只有他们在这里相守,民风淳朴,与外界很少往来。寺门口的碑都塌了,也没钱修缮,索性用来晒萝卜和野菜。山门基本就是个木板,师傅说,没钱也没必要修,挡不了外人,也没必要阻挡,来的要么是熟人,要么是有缘人。
寺门门的右边是几个青石板,通向驻马石,左边数十步,有一棵巨大的古树,树龄估计在百年以上,我和祖母合抱都不够十分之一。刚好是春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她那天穿了新衣服,却很开心地抱了上去,然后合影证明到此一游。
驻马石与青石板
(转下文《复旦博士写老家:黄梅的春笋》)作者简介
李火火,黄梅人,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
青山同风雨深圳检察官写老家:故乡黄梅寻找杉木外公木桥观龙潭难忘大庙之旅冇找到好玛玛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