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采茶戏产生的背后原因江西茶叶的盛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江西采茶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距今约有三百余年的历史。采茶戏的产生,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荼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

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茶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始祖。明末,赣南采茶戏传到赣东武夷山下茶叶的集散地铅山县河口镇,与当地采茶歌结合,还增添了丑角“三矮子”的节目,逐渐形成了赣东采茶戏流派。铅山的采茶戏向西流传到赣中、赣北又衍变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采茶戏在湖北黄梅县有了很大发展,增加了行当,从“三角班”发展为十人的“半班"形式,并以原只唱小调的采茶戏吸收了青阳腔,丰富了音乐曲调;增编了以喻老四及蔡鸣凤为中心人物的剧目,吸收了汉剧的大戏和花鼓戏的小戏,于是剧目骤增,计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出。这种黄梅采茶对赣北采茶戏影响较大。

赣西萍乡市、永新、莲花一带的采茶戏,最早也来自赣南采茶戏,后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由于各地采茶戏发展阶段不同,与外来戏出的交流又不一样,所以江西采茶戏便形成了赣南、赣东、赣北、赣西、资中五大流派。专业的采茶剧团遍布全省。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摘自:陈翰伯著.江西风物志[M].,.)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