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语丨黄梅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由于“九九”的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因此民间便在这天祭祖,并进行敬老活动。

  黄梅人重阳祭祖,一般是祭远祖,如高祖、大祖(高祖之父称为“大祖”),合族男丁全体出动。路远的,三更造饭,五更动身,先到祠堂或庄屋集中,然后统一行动。去时,用“台画”(一种专装礼品的木器)抬上猪头三牲,酒果祭品,到祖坟前烧香化纸,磕头祭拜,祈求荫疵后人。也有的由族长组织各支族德高望重者为代表行动。宗族里备有大鱼大肉的丰盛饭菜,祭祀毕,凡本族男丁,无论大小,只要能端饭筒的,都有资格享用。   旧俗里,重阳节宗族里还向年逾花甲或古稀(各族自议)的老人,不分男女,每人赠送猪肉,大秤1斤半,相当于现在的2斤3两,因为不要钱,白吃,所以称为白肉,以表示对老辈人的敬重。这个习俗自上世纪50年代后就消失了,直到年,国家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黄梅各地,才以村为单位,由老年协会牵头,村干部为主体,带上2斤肉,一包糖,一瓶酒等物品,到年逾八旬的老人家看望,以示爱老、敬老。机关、学校等单位,也在重阳节这天,将退休人员召集在一起,开开会,发点纪念品。这些都是从旧时的祭祀赠白肉演变而来的,只是不带宗族色彩。

  祭祀的全部费用,全由宗族里的课田收入开支。那时,各姓族都在远祖墓场附近,置有课田,建有房屋(称为庄屋),租种课田的人住在庄屋里,负责看管保护祖墓,接待前来祭祖的人员。   古时,人们有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故又称重阳节为“登高节”、“菊花节”和“茱萸节”,但此举最原始的目的却是为了避灾,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这样记载的:

  汝南(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人桓景跟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难,应该马上回去,叫家人各做一个红袋,装上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可入药制酒),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可免除灾难。”桓景按费长房说的话办,全家人登山,喝菊花酒。晚上回家时,果见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

  可见,后人九日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的习俗,是从桓景带领家人登高避灾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登高避灾的原本意思完全改变了。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丹桂飘香,金菊吐蕊(农历九月俗称菊月),红果满枝,文人雅士们重阳聚会,登高远眺,心旷神怡,饮酒、赏菊、赋诗,别具一番情趣,成为时尚。

  旧时,黄梅重阳登山的大多是读书的青年人,如教京馆的先生带着学生登上四祖寺的破额山,五祖寺的莲花峰,鸟瞰欣赏山河大地秋彩,吟诗作赋,誓志抒情,跟现今国庆节长假登山旅游差不多。

  选择九月九日登高还有气象学的意义,因为这天大多是气清日明,能见度极高,例如,站在破额山的双峰尖向南望去,距在百里之外的长江,如同一条白练,横贯东西;京九铁路,游若乌色金丝,珠串红楼碧野,南连湖光,北接山色,视野极其开阔。后生小子们借上山祭祖之机,爬上山顶,开扩眼界,虽汗流浃背,但看到另一番世界,那是何等惬意。

  重阳节祭祖登高,有缅怀祖先,展望未来的意义。

《荆楚岁时记》原文: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作者简介:

  李山语,男,生于年,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学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与发表百余万字,如:《黄梅习俗漫谈》(散文集,长江出版社)、《怪壶》(中篇,《中国故事》期刊庆号)、《为豪门代孕的神秘女人》(《古今故事报》长篇,连载)、《满足学生需要,实行课程改革》(湖北省素质教育系列丛书《素质教育在湖北》第六期)等等。长篇小说《无花果》,获湖北省首届网络小说大赛三等奖。年受聘于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参与项目策划和电视剧创作。

李山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