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国道黄梅段养护作业现场如火如荼,一个个身穿桔红色的养护人员挥汗如雨,一台台机械爆发巨大的轰隆声,一辆辆车辆疾驰公路的呼啸声,犹如一场恢弘的交响乐,正在为黄梅公路养护人辛勤付出而高唱赞歌,唱响着黄梅公路发展的美好未来。
黄梅县公路养护中心主任潘良军像往日一样,每天都要到公路去看看,哪段路面有坑槽,哪座桥面有积水,哪处边坡有塌方,随时与养护中心养护人员一起分析原因、快速处置,时刻守护好群众出行之路。据统计,截止7月,公路养护修补坑槽平方米,桥面维修平方米,涵洞维修4处平方米,安装防护栏米、防眩报警灯个,清理(含新建)边沟米,修复边坡塌方26处\平方米,新植公路行道树棵,应急除险13次。
正因他这股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务实心细的作风,团结带领名(含临时工)黄梅公路养护人,在黄梅广袤的大地上,正在以勇于破晓的魄力、敢于破冰的胆识、善于破壁的能力书写着黄梅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破晓之战:桔红洒满国道
黄梅县是鄂赣皖三省交界之处,坐拥交通优势,国道黄梅段如一根庞大的主轴,连接三省,承载着巨大的交通流量。
近年来,随着黄黄高速小池段一处高架桥梁改造,每天大量的大型货车宛如铁蹄洪流,行驶在国道黄梅段,让本来满负载荷的国道,更是不堪重负,雪上加霜。原来畅安绿美的国道,转眼间,坑槽密布,裂缝剧增,桥梁(涵)、安防设施损坏加剧,行车行人安全幸福指数急剧下降。如何消除眼前的阴霾、破除黎明前的黑暗?要想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实现路域安全,加强养护管理是第一要务。但有一个问题摆在潘良军面前,巨额的养护资金从何而来,仅靠有限的养护专项经费,无法让国道黄梅段“重焕新颜”。
潘良军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重视支持,多次请示县局领导、工程养护股室拟定解决方案。在他的努力坚持下,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形成了共识:优先保障国道,全力养护展现新姿。一时间,国道成为黄梅公路养护的“破晓之战”的主阵地,满路尽显桔红色。通过半年多的艰辛付出,国道恢复了昔日的荣光。
破冰之力:突围传统养护模式
思路决定出路。“如何破冰突围?”又是一个新问题。潘良军提出彻底打破“人工多机械少、分散多分工少”传统养护模式。同时,抛出四问:技术人员在哪里?养护机械在哪里?作业分工在哪里?精细管理在哪里?需要得到的是突围传统养护模式,闯出一条“抓技术兴养护、添机械强养护、重管理壮养护”的养护新路子。
熟知潘良军的同事都知道,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的养护工人,他在不满20岁的时候,接过父亲留下的养护接力棒,从养护工人一步步干到养护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潘良军逢人就说:“我会一直继承父辈对公路养护事业的热爱,作为新时代养护人,我有责任在推动养护新模式上尽我最大的努力。”他清醒认识到,养护中心是公路发展的“前沿哨所”,他就是“前沿吹哨人”,推动新型养护模式,符合黄梅公路养护实际,更适合现代公路养护发展新形势,就得坚持下去。
短短三年时间,黄梅公路养护早已露出“尖尖角”。受到省市县表彰2次。
破壁之举:赋予养护发展内涵
黄梅县是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的有福之地,全县.公里的列养公路网络,如同一根根畅通无阻的血管,为黄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黄梅公路养护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公路通,百业兴。潘良军率先提出自己对未来公路发展的想法。布局高标。黄梅公路养护将构建“一区五站”发展格局,科学布局养护站点,助力全县乡村振兴发展,全方位服务黄梅发展战略;养护高效。积极推动公路养护向“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加大养护技术人才储备与培养、养护机械应用、公路应急抢险能力提升力度;管理高效。有效积极探索小修保养、养护大中修、公路水毁工作管理新机制,确保公路养护质量实现新提升。
几十年如一日,他无比热爱公路养护,总是奋战在公路养护一线。公路如歌,他用汗水尽情歌唱;公路如画,他用足迹穿梭勾描;尽管前方路远,但他相信未来可期。因为,他始终坚信:路,给了信心与力量;有路,就有前进的方向。
作者简介:黄龚,黄梅人,文学爱好者
编辑:秋歌
审核:周火雄
终审:聂援朝
供图:蔡扬帆
征稿启示
《黄梅文学》是一个以弘扬黄梅文化,扶持文学新人为已任的文学自媒体平台,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梅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周火雄先生领衔承办,现面向社会征稿。
一,征稿范围: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及宣传正能量的其它体裁文稿。
二,来稿必须是原创,所有文章视同作者授权本平台结集出版,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三,投稿邮箱:
周火雄: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