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确了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柔性到刚性,这是一份彰显国家意志,体现党和国家对办好新时代义务教育的质量要求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年3月18日下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评价指南》相关情况。
《评价指南》的出台,不容易!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介绍,教育部年初就开始成立了研制专班,搜集整理过份中央与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分析过美、英等11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相关做法,先后到8个省份的多个县区实地调研,访谈教育界人士余人次,发放问卷余份。《评价指南》初稿形成后,召开了10余次意见座谈会,征求了多位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有关专家、各级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年2月,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后,《评价指南》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评价指南》的内容,不简单!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一个专门文档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共分为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方面、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方面、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方面3大类、15个重点内容、36项关键指标、84个考察要点,合计内容将近字,内容详实、考虑周全,真是用心良苦!
《评价指南》的亮点,不一般!
通读了一遍《评价指南》,里面的关键指标都有相应考察要点的几条说明,这些说明文字很重要,值得认真看一遍,因为其背后的政策导向性很强。我摘录了一些,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
:A1-B1-3.树立正确政绩观,办好每所学校,关心每名学生成长。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举办重点学校。
: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不强调升学率等指标评价,这个要实施起来,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习惯了。主要是大家都习惯用分数、升学率等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没有了这些指标,家长就只能参考大家的经验和口碑来买学区房了。
文件中特别提出,“不举办重点学校”。这个提法有点意外,那以前所认定的省市区示范学校,是否属于“重点学校”呢?是不是要取消呢?尽管不清楚政策具体细则将如何界定,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今后不搞学生和学校排名了,不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了。
:A1-B2-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好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宣传报道;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
:“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这一条跟前面一条差不多,学校和家长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A1-B2-6.严格控制面向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减轻校长、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和社会竞赛活动,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这个要求提得好!学校搞一些创建评比活动,不仅增加了学校老师的任务负担,而且有的也转嫁到学生和家长,家长有时也苦不堪言。
:A3-B7-16.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特别是保障教研、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劳动教育等经费。
:有充足经费保障,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未来几年会有明显的提升。
:A4-B8-18.依照标准足额核定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级教育部门统筹合理调配各校编制,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倾斜;不存在挤占、挪用、截留教职工编制的情况。
:有教师编制保障,公办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必将促动一些民办学校的教师向公办学校转移。据说很多学校的教师编制,一年才新增1-2个,老师要熬多年才有机会获得编制,没有编制的老师类似合同工,不仅待遇相对低一些,关键是缺乏归属感。
:A4-B8-19.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按国家规定课程配足配齐所有学科教师,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招聘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武汉市教育局早已实施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有利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A4-B10-23.依法保障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落实乡村教师补贴政策。
:有财政资金保障教师工资,给教师吃一颗定心丸,很有必要!同时,又有绩效工资,有利于引导教师朝政策导向发展开展教学工作。
:A5-B11-25.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建设,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文件明确提出“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上海、杭州、武汉等很多城市早已实施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案例,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进行介绍。
:A5-B11-27.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规范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考试掐尖招生,实行均衡编班。
:这一条很重要!值得认真看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本来就是“免试就近入学”,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这里有说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规范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考试掐尖招生,实行均衡编班”,其实重点是针对民办学校来说的,优质民办学校的优势就在于优秀的师资队伍(待遇高)、优秀的生源和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通过面试、考试等方式来择优招生,并且是提前招生,跨区域、掐尖招生,而且还分重点班、平行班等不同班次。
现在政策导向非常明确,这些都要规范和禁止,民办学校的优势就会慢慢弱化,跟普通公办学校均衡化了。所以,家长们要清楚政策导向,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
2、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A2-B4-9.健全作业管理办法,统筹调控作业量和作业时间;严控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防止学业负担过重。
:据一些家长说,现在有的学校尤其是优质民办学校都抓得紧,学生的作业比较多,经常做作业做到很晚。不过,作为家长,这个也完全能理解。如果学校抓得不紧,学生考试成绩就不太好,家长就不满意,学校口碑就不好,那谁还会送孩子到民办学校去上学呢?
:A4-B10-22.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快慢班。
:这个跟第一大类的A5-B11-27内容一致,不允许学校分快慢班。
3、学生发展质量评价
:A3-B7-15.营养健康饮食,讲究卫生,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养成坐、立、行、读、写正确姿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坚持每天锻炼身体至少1小时,坚持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
:A3-B8-18.体质健康监测达标,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有效控制近视、肥胖、脊柱姿态不良等。
:有关学生发展质量方面还有很多这样细化的指标说明,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多加引用了,确实很用心,很细致!不过,真的要广泛推进实施,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评价指南》文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大家应该早就注意到了,这次《评价指南》是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常关于义务教育的文件,教育部作为主管部门引发就差不多了,但是这次是六部门联合印发,可见中央的重视程度之高。其中,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这些部门都是管组织人事、考核评价和编制晋升的,财政部是管钱的,发改委是宏观综合管理和推进改革的,加上教育部这个教育主管部门,六部门联合发文,说明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地会得到这六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更有利于进一步贯彻国家意志,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这次《评价指南》主要针对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其中“县域”这个名词显得很独特。那么,什么是“县域”呢?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县域就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按照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等八种。比如,我们的武昌区、赤壁市、黄梅县等,这些都是县级行政区,也是文件中所指的“县域”。在中央出台的文件中直接针对县域这一层,比较少见,说明文件注重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指导性,避免信息层层传递而出现的信息漏失或信息失真问题。
通过前面的部分政策原文的摘录和点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政策导向,就是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痼疾,扭转义务教育阶段“国退民进”的不合理现象,推进“公民同招”、免试就近入学,禁止掐尖挑生源,保障教育经费,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待遇,由此可见,公办学校的崛起指日可待,最终实现优质公办、民办学校基本均衡。
作为家长,我们要充分相信中央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决心,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质量逐步提升有信心。同时,也要清楚地认清现实,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优质民办初中的地位在短期一两年内依然比较稳定,我们家长应结合自家孩子的学习阶段和实际情况,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尽量冲一冲优质民办学校(重点是初中,大城市位列第一梯队的初中基本上都是民办初中),另一方面提前购买对口第二梯队优质公办初中(注:教学质量良好,分配生名额较多)的学区房,便于托底。进则可以冲名初,退则可以争分配(名额),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