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首席教授撰文分析黄梅戏起源

▲李正阳题

读者细心的话,会发现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黄梅戏节目——女驸马,这基本上是每年的春晚黄梅戏保留节目,只是演唱者不同。今年的演唱者安排非常有意思,三位:吴琼、吴美莲、程丞。吴琼,原来供职于安徽省黄梅戏团(院)(年离开)。吴美莲,供职于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程丞,安徽潜山人,优秀黄梅戏青年演员,主工花旦、青衣,扮相俊美,表演细腻,唱腔圆润。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后分配至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工作。现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团团长。▲吴琼,年3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而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前身,也是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原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改革开放后,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与安庆市黄梅戏青年队合并,组建了安庆市黄梅戏二团。该团成立以来,一直引领黄梅戏艺术潮流。王鲁明、王兆乾、麻彩楼等黄梅戏艺术家,对剧团建设和黄梅戏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取得了辉煌业绩。年,二团改制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吴美莲,年9月12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南陵县虽然程丞是潜山人,又曾供职于二团,但现在的身份还是代表湖北,因此,显然编导是考虑了三地黄梅戏发展的平衡。

▲程丞,年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

关于黄梅戏的诞生地,目前尚无定论,各地都在抢着证明自己地儿就是。说法一,安徽怀宁: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亦曰:“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的劳动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说法二,安徽宿松:宿松人早在清代中叶就在与湖北黄梅县交界处的黄梅岭上第一个专演黄梅调采茶戏。民国十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县志上还记载着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几十项“第一”,令人叹服。说法三,安庆官话是黄梅戏的灵魂,它对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黄梅调。说法四:黄梅县。黄梅戏是由黄梅调发展而成的,黄梅调又称黄梅歌采茶调,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安徽安庆地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载,早于唐代,黄梅县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技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说法五,综合说,皖鄂赣交界山区民歌孕育而成。说法不一,这里专门列举复旦首席教授邹逸麟的说法。

▲邹逸麟(年8月31日-年6月19日),男,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市,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长。

他在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理十讲》(复旦出版社)中指出:与凤阳花鼓相似,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发展起来的黄梅戏,也是因为当地连年兵火灾荒、人民无法生存,离乡背井,借秧歌花鼓卖唱乞讨为生。《黄梅县志》云:“黄梅背山面湖,民田尽薮泽中,江汉直注,彭蠡旁射,水患岁月。”仅仅明清两代,就发生过数十次严重水灾,当地人民有“经旬经望九餐火,斗米堪求八岁儿”之谣。还有黄梅戏《逃水荒》唱词有:“家住黄梅里黄山,十年就有九年干;亲戚朋友劝我搬,一搬搬到大河边,十年就有九年淹”。外出逃荒的流民,风餐露宿,温饱无着,生死不定,又受到迁到地人民的欺辱凌侮,委曲求生,就不可能具有温文尔雅的个性,必然形成一种暴戾躁动的心态......上述邹逸麟的分析不无道理,比较符合早期黄梅戏艺人的求生状态——四处流浪,一方面在艺术上不断寻找与观众和听众的共鸣点,另一方面居无定所,备受地方军阀、豪绅、官僚的欺压,委曲求全,又不乏暴戾躁动。上世纪黄梅戏艺人严凤英的早年经历就是这种生存处境的鲜活写照。其实今天我们根本无法具体描摹黄梅戏诞生于何山何水,只能大致估计在哪个地方发源。邹逸麟从中国历史地理的逻辑出发进行的估计和分析,比较可信。(来源/天山箴言录)

何国彩

接春

刘火元

我的父亲

如果领导知道了

拐卖妇女纪实:古老的罪恶

她什么时候来?

写在牛年除夕夜

黄梅戏到底发源于哪里?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