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黄梅专号文脉千年长流响卷首语

我们都晓得犹太人之所以聪明优秀,与他们从小注重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不无关系。当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他们会在书页间涂上蜜糖让孩子舔舐,好让他早早记住,文字的味道是甜的,阅读是一件甜蜜的事情。文字于我却是另一番味道。对其最初的印象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源于深山野岭里那些稀奇古怪的石刻。破蒙读书以前,我跟奶奶是寺庙里的常客,奶奶颠着小脚去敬香,而让我感兴趣的除了老桥古塔、崖石山洞和飞檐翘角,就是石头古墙上神秘的图案和文字。我走近它们仰视它们摩挲它们,眼睛在或深或浅的字沟里游走。字迹清晰或模糊跟我没有一点关系,一撇一捺,一勾一折,是蚊子的翘脚、鹤鸟的长翅、翻滚的黑云、武士的刀枪......

等到长大成人后,长期与铅字为伍,和纸书作伴,可脑子里仍然时不时闪现幼时看过的那些石刻文字(一个都不认识),以及四周翠竹摇曳,野花清芬,鸟啼婉转,青苔盘结,蛛网挂枝,还有鸟粪、虫蜕、落叶遮覆的场景。千百年来,它们藏于喧嚷之外,隐于风月之中,散发出深远绵长的味道。这味道是南北山南乌崖上“雾蚀山中字,苔餐石上经”的苍凉苍茫,是四祖花桥下“碧流堪洗钵,白石可参禅。坐到忘机处,王侯莫并肩”的淡然超然,是紫云山头“白云深处,丹嶂飞玄”的雄阔开阔,是五祖寺内苏东坡题写“流响”的灵秀灵动。

不管记录文字的载体,以何面目出现,龟壳、青铜、石头也好,竹简、纸张和电子屏也罢,都不过是一具妆台,她的气韵、品相和风骨,从未断档,袅袅走来,娜娜生风,代代相袭,薪火相传。如果真要刨根上溯,黄梅的文脉最早可从人类饮毛茹血的时代找到踪影。考古发现的杉木乡黄塝村张山遗址、龙感湖西滨的塞湖墩遗址以及濯港镇张城村焦墩遗址,都开掘出了一米左右的文化土层,大量的陶土、陶鼎、豆、罐、鬶、盆、盂形器、觚形杯等文物和用卵石摆塑而成的巨龙图腾,无不佐证了黄梅曾经是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及至后来,禅宗文化根植黄梅,并在此兼收并容,开枝散叶,流播四方。随后,黄梅戏曲又应运而生,承袭了这一方文化厚土的浪漫与淳朴基因。明清以降,读书人一拨接一拨,汪可受、帅承瀛、汤用彤汤一介父子、废名、喻血轮、张雨生、王默人……正是这一袭袭孤鸿般的背影,一颗颗莲籽似的灵魂,塑造了黄梅日渐清晰的文化脸面。

黄梅这个僻壤弹丸小县,崇文重教之风从未降温,“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祖训一直刻在脑门。对于黄梅人来说,读书的味道,从来就不亚于一钵热腾腾的黄梅鱼面炖猪肉排骨汤的鲜美与甘醇。基于此,在县图书馆的倡导下,本刊专门出一期书香专号,以飨读者!

 

黄梅县图书馆简介

黄梅县图书馆创建于年,新馆位于黄梅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占地面积24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内设藏书区、借阅区、数字图书馆、盲文阅览室、报告厅、展览厅、音乐厅等,馆内现有藏书30万册,报刊种,收集佛教、黄梅戏等特色典藏种余册,拥有万册电子图书使用权,储存历史文化等地方视听资料20TB,固定持证读者0人,阅览席座座。近年来,每年接待读者21万人次、图书流通达28万余册次,设有16个乡镇图书分馆及乡镇电子阅览室,家村级重点基层服务点,创立了“你读书·我买单”、“送书下乡”、“黄梅特色文化讲座”等多个文化品牌活动。近四十年来,黄梅县图书馆秉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办馆理念,全馆上下精诚团结,乘势而为,为建设一座集文化休闲、学习阅览、信息交流为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图书馆而不懈努力。先后荣获“黄冈市三八红旗单位”、“湖北省最美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第八届全国双服务(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新形态电子阅览室试点县”等10多个荣誉称号,受到国家、省、市、县有关部门表彰50余次。

黄梅文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